梅森瓷器专家微信号

我挺喜欢看国外收藏家的收藏故事的。一方面是对他们的收藏体系和研究思路感兴趣,一方面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收藏这个事情。毕竟我还只是个小学生,需要多学学看看。这次一反常态,我想写些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内容,不过是从国外大收藏家的角度切入。也想看看大家对中国瓷器的喜好程度,这篇文章比较长。

我很钦佩国外大收藏家,不仅仅是他们对收藏的毅力、热爱和决心。几十年如一日的完善和研究知识,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对艺术的敏感度,倾注无尽心血在自己的收藏上。还有他们的社会责任感,将自己的藏品捐献普及给公众,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技术,加深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认知。这实在是有很高的见地,也是纯粹的雅好。而且各种捐赠机制健全,可以让藏品得到良好的保护,抵税抵押贷款,同时流传后代。国外的很多博物馆都是建立在私人收藏上,像是大维德爵士捐赠的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,洛克菲勒三世捐赠的亚洲协会,布伦戴奇捐赠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等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_
_
_
_
_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_
_
_
_
_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_
_
_
_
_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_
_
_
_
_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_
_
_
_
_
_
_
_
_
_

冬天和夏天的河对岸的中央公会堂,冬天的美术馆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

于是说到一个我很喜欢的博物馆,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。大阪的中之岛是我近年来觉得最浪漫的地点之一,每次去都会流连忘返。站在水边桥头看着对面红色复古英式建筑中央公会堂和美术馆,心里自由又愉悦。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是一个红砖建筑,设计小而精,里面采光非常好,每个角度看出去景色都很美。经常有各种主题的展览,去年还做了赛弗尔特展。尤其是天气好的周末,大树下花坛边全是来写生的人们,密密麻麻令人惊叹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一个好天气在水边写生的老奶奶,美术馆和公会堂那边则是密密麻麻都是画画的人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从馆内望出,每一个角度景色都很美。馆内的自然采光也很好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照片配错

说到这个美术馆,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。不同于欧洲的中国瓷器收藏家公开透明,日本的大收藏家往往很低调。安宅英一是世界上中国瓷器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。他作为日本十大综合商社安宅产业株式会社的第二代领袖,赶上了日本经济的腾飞。综合商社是日本最古来的企业组织,安宅产业以钢铁起家,资产雄厚。而他本人又是一个极富审美天分的收藏家,以美学角度出发,自成体系。收藏以美,以精见长。并不像欧美大藏家,多以整体断代系统的方式收藏,而是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当年安宅产业倒下时的报道

安宅英一的收藏并非是以个人形式存在,而是以公司实业之名。直至7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,安宅产业濒临破产。而安宅英一并没有做出出售藏品拯救公司的决定,而是毅然决定保全藏品。由住友集团出资收购安宅企业的全部藏品并捐赠于大阪市,同时捐巨额资金修建美术馆用以展出藏品。至此东洋陶瓷美术馆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东方陶瓷博物馆。

如此魄力保存藏品而不让他们流散,可见心态之难之坚。收藏过眼,只是短暂拥有,多少宏大有序的收藏都在时光中慢慢流散。而集齐这些收藏不光是靠收藏家雄厚的实力,往往是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。不论是最近的王中军卖画救公司,天民楼场场拍卖还债,还是更早前的鸿禧美术馆散藏筹钱度过公司财务危机,能留住全部藏品确实太难了。

东洋陶瓷美术馆的两件镇馆之宝都来自于安宅英一旧藏,同时也是日本国宝。一个是宋代建盏“油滴天目盏”,一个是元代龙泉窑花瓶“飞青瓷花生”。这个审美非常非常日本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就是这件飞青瓷花生玉壶春瓶,可见这么多年月过去了,依旧柔润如初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<<  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 >>

一些其他的飞青瓷花生

日本人非常推崇龙泉窑青瓷,这个飞青瓷花生玉壶春瓶身上的褐斑本不是什么难事。用含铁量高的釉随意在瓷器上点制,烧完之后就形成了这种红褐色的斑点。难在点完之后好看,如何与原本纯净温润的粉青釉面结合出美感。“飞青”是指在青瓷表面点上褐点装饰,因为随意性,所以日本人取它为“放飞”之意,这就是飞青瓷名字的来源。这个玉壶春瓶在江户时期就已经是大阪豪商的传家宝,后被安宅英一收入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南宋油滴天目盏

如果说龙泉窑是推崇,日本人对建盏那怕就是疯狂了。日本人对建盏的喜爱,近乎要将其封神。日本人疯狂迷恋的建盏也好,吉州窑也好,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的地位并没有在日本那么神圣。我觉得这两个窑口应该是特别符合他们的国民性,或者说符合他们文人的认知。有简单的禅意,和完全的不确定性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宋 刘松年《撵茶图》,画着点茶使用的工具,燎炉、汤甁、茶筅、茶盏、盏托等等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《文会图》局部,画着点茶细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一个步骤图,点茶大意如此

说回建盏,日本人认为曜变是建盏之最,油滴仅次之,兔毫盏再次之。为了一件建盏是可以赔上整座城池乃至身家性命的。安宅英一的南宋油滴天目盏确是极品。如果说到茶盏用到的极致,自然就要说到两宋时的茶道。宋时饮茶方式分为煎茶与点茶,喝茶都是用盏,但是煮茶器具不尽相同。煎茶更古有之,将茶沫倒入沸水中煮茶再倒出。点茶与分茶、斗茶都是一回事,把茶粉加水调成膏状,再用热水冲开,用茶筅或茶勺快速击打出泡(就日本茶道那个意思)。两者都注重浮起的茶沫,也叫乳花。但是煎茶的方式必然会损失乳花的形态,点茶就将乳花发挥到了极致。用现代的方式比喻,煎茶更像是普通煮的咖啡,咖啡粉好,水好,水温合适,咖啡就不会难喝。点茶则像是手冲咖啡,需要讲究技法。点茶用的水壶也真的很像手冲咖啡壶,细长壶嘴,利于控制水流。由于当时茶叶沫,也就是乳花是白色,所以茶盏的衬托显得尤为重要。尤其是一讲究乳花存在的时间要久,谓为“咬盏”,另外一个是发展出互相斗茶的“茶百戏”,根据茶沫用茶勺勾勒出各种图案。总之就是茶盏雅不雅致太重要了。建盏颜色深,容易衬得茶白,所以受欢迎。不过似乎提到宋人更爱兔毫盏多些。建盏产量很低,虽然兔毫、油滴、鹧鸪是精品,但是青瓷、白瓷、青白瓷的精品并不在他们之下,产量也大,从来就不是黑盏独尊。安宅英一收藏的这个油滴盏,不论是造型、釉色还是油滴美感,都是极品。釉色厚重沉稳,油滴斑分布美观,有金属质感,光晕极佳。这个杯盏从元朝就已传入日本,曾经属于丰臣秀吉的外甥。沿口的金边应为日本工匠后配,另附三个漆器盏托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龙泉窑青瓷盏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耀州窑青瓷刻牡丹唐草纹瓶

我当时在馆内看到一个耀州窑青瓷刻牡丹唐草纹瓶,惊为天人。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只花瓶乃是北宋耀州窑里最精品的代表作。本身我就非常被耀州窑花纹的灵动于潇洒吸引,这只花瓶刀法风流,一气呵成酣畅淋漓,没有任何瑕疵,真是精绝。这种雕刻方法叫“半刀泥”,一刀下去一边深一边浅,有深浅过度。上釉后凹陷的部分积釉,烧制出来如冰似玉,虚实相间,非常美丽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永乐青花绶带鸟枇杷大盘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<<  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 >>

景德镇发来的现代仿古瓷同款,画得还是很细腻生动的。在这里感谢骚桑。

安宅对青花的收藏也很与众不同。他没有完全按照大件瓶罐盒优先,碗杯次之,盘碟类最后的收藏法则。而是收藏了很多巨型青花大盘,各个美不胜收。如果去到美术馆,可以好好看看。当时展出的一个永乐青花绶带鸟枇杷大盘,又让我惊为天人。我记得这个盘子有50多厘米,画工精彩绝伦。画面布置完美,长翎鸟活灵活现俯身准备吃枇杷,纹路细致,颜色相宜。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再放两张大盘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北宋汝窑水仙盆

收藏的艺术,日本收藏家安宅英一的中国国宝瓷器

元青花鱼藻纹罐

安宅的收藏当然远不止这些。上图的北宋汝窑水仙盆,元青花鱼藻纹罐也都是镇馆之宝之一。

安宅的收藏彻底的奉行了日本的“完美主义”,加之自身品位超群,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将这么多极品物件收入囊中。也可以说是收藏与人互相成就吧。资料上说,安宅追求藏品的“静谧”、“峻烈”之感,这么看完对此有了更深的感受。如果有机会去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,请一定要仔细看看。

梅森瓷器专家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