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IF来自搜狐新闻网
入夜,灵魂无处安放的人们涌入巴黎蒙马特高地的红磨坊,在斑斓的黑暗中找回最原始的自己。这里是 19 世纪末巴黎人的天堂, 是当时巴黎最纸醉金迷的地方。饱受战争之苦的巴黎终于得以喘息, 人们渴望自由, 迷醉和快乐的放纵。无论贫贱聪愚,人人来此纵欲狂欢,娼妓与嫖客、毒品烟酒、寻求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在这里畅饮美酒, 跳着恣意奔放的康康舞, 为这个地方更增华丽、颓废的魅惑色彩。
夜晚的红磨坊外景(图片来自网络 )
康康舞是一种狂热的舞蹈,没有任何一种舞蹈可以像它那样能切肤诠释 19 世纪末巴黎的灯红酒绿。它以奔放的节奏、高难度的动作、奢华夺目的服饰、缤纷的羽毛、滚有繁复花边的衣裙、美丽的歌舞女郎和热烈的欢呼声,夜夜都让台下的观赏者热血沸腾、如痴如醉。
妮可基德曼在电影中饰演被众人追捧的舞女。(图片来自网络)
红磨坊是一个生长艺术和爱情的地方,它常常让人联想到浪漫和那些让人心动的缠绵悱恻的故事。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同名电影就是一部宣扬真爱至上的电影,璀璨如钻石的舞女爱上年轻的钢琴诗人,“世界上最美妙的事莫过于学会爱与被爱”。
经典的康康舞踢腿动作,谁能不爱这热情自由的舞蹈?(图片来自网络)
–蒙马特尔之魂–
载歌载舞的人群中常有一位相貌粗鄙,身材矮小的男人坐在角落,像是位旁观者,注视着这里的一切,他就是画家图卢兹. 劳特雷克。他出身贵族,因多代近亲通婚,患有遗传性疾病,成年后又意外导致腿骨折,腿部骨骼停止发育,成为身高仅150 公分的侏儒。因身形丑陋,长相滑稽,他被许多女性拒绝,爱而不得。但是在蒙马特尔, 充斥着声色犬马的地方,他流连风月场所,从风尘女子身上找到渴望已久的温柔,至此,他便和夜生活脱离不了关系。
画家劳特雷克 (图片来自网络)
1891年,红磨坊酒吧开张,挖来拉·古留、马瑟·滑兰丹( Marcel Levesque )、珍妮·阿弗莉( Jane Avril )、夏乌考( Cha-u-kao )、依薇特·吉贝儿( Yvette Cuilbert ) 等巴黎著名的艺人红星,并请劳特雷克为红磨坊制作宣传海报。由于他的海报一改传统,使用彩色和显著的文字,配合深具特色的人物造型,酒吧因为他的宣传一炮而红,成功吸引了许多上流阶层男女光顾红磨坊,而劳特雷克的宣传也让他成为红磨坊的座上宾。
劳特雷克为红磨坊制作的海报(图片来自网络)
于是,形形色色的艺人与客人成为他大多数的绘画题材,他呷着酒,坐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,掩盖着他畸形的腿。并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以及深厚的同情心,洞察和表现了这个人间“乐园”的本质,他的画给人以一种荒谬而又可笑的伪装高贵与尊严的印象。
–画中的酒吧和女人–
拉.古留是当时的康康舞女王,长相甜美,性格爽朗活泼,是红磨坊的大明星,拉·古留是观众为她取得绰号,意思是“贪吃鬼”。她大胆、奔放充满野性的个性让她深受观众喜爱。劳特雷克以她为题,制作出许多成功的彩色海报,使她火速蹿红,成为全巴黎首屈一指的红星,也是红磨坊里的招牌舞者。
劳特雷克所作《红磨坊》(图片来自网络)
这幅画中舞蹈着的正是拉·古留与男舞伴华兰丹。人们围着舞池,注视着这激烈的表演,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,在这个地方就是尽情地享乐。整个画面鲜明而跳跃,笔触和线条既洒脱又富有流动感,使画面增加了动感和放荡的气氛,观众随之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似乎感受到,所有的人都在这喧嚣疯狂的音乐中虚度光阴,纸醉金迷,给人以颓废无度的印象。
《走进红磨坊的贪食者》(图片来自网络)
这幅画表现拉·古留在妹妹及舞女陪同下正进入红磨坊舞场时的瞬间情景。两个女伴的身子都被画的边线切去一半,身着深重色衣裳,隐没在背景中,以此来突出身着浅色袒胸的放荡的拉·古留形象。这幅画是滑稽的,也是虚幻的,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“夜总会的真正女王”的形象。
拉·古留(图片来自网络)
但由于毫无节制的贪吃,她的体态日趋肥胖,最后不得不于 1895 年离开红磨坊,在小巷里搭设小屋勉强过活,可是仍无法挽回没落的表演生涯,最后被收容在养老院里渡过余生。她和劳特累克的友情也让人动容,风烛残年的劳特雷克在最后一次巴黎之行中强撑身躯,到小屋拜访拉·古留,并且在她潦倒搭棚卖艺之际,还义务为其作画宣传。
以珍妮·阿弗莉为原型的海报(图片来自网络)
另一位能与拉·古留齐名的康康舞者珍妮·阿弗莉( Jane Avril ),是一名意大利贵族与巴黎高级妓女的私生女。这位一头金发的红磨坊台柱,更是集可爱、热情、怪诞、邪恶、华丽于一身,简直是魔鬼与天使般的存在。珍妮·阿弗莉个性内向阴郁,喜欢独自一人跳舞, 由于这项特质,加上带有贵族血统,劳特雷克喜欢将她孤独一人的身影画成油画作品,而许多宣传海报也以她的舞姿为主打形象,吸引了大量顾客。劳特雷克的宣传为珍妮·阿弗莉打出了名气,不但令她成为红磨坊中仅次于拉·古留的红牌舞者,也让她甚至远征英国及美国,在伦敦等异国都会展开巡回演出。
珍妮·阿弗莉(图片来自网络)
伊薇特·吉尔贝( Yvette Cuilbert )是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世世纪初的法国女歌手,她的歌曲大多充满泼辣的喜剧嘲讽,幽默搞怪的表情与夸张的肢体语言是其标志性作派。由于才华洋溢,加上劳特雷克的作品宣传,1892 年起开始在巴黎窜红。
劳特雷克为吉尔贝所画(图片来自网络)
虽然本人长相不差,但劳特雷克特别喜欢扭曲她深具特色的脸部样貌,将她塑造成尖鼻子、大嘴巴和瘦长脖子的女星。对于被丑化,吉尔贝曾写信向他抱怨,求他不要把自己画的那么丑。不过这样的风格成功吸引许多观众前来红磨坊捧场。另外,劳特雷克以她为题,制作了许多石版画作品,大大提升了这位香颂歌手的人气。
伊薇特·吉尔贝肖像(图片来自网络)
“红磨坊” 是一处人来人往、人聚人散之处,龙蛇杂处,它欢迎所有的来客,正如同劳特雷克的画里的特质:既是肖像画也是漫画;有的肉眼可识,有的必须以心眼察识;造形与色彩,以及,有的处在清醒状态,有的却又恍如置身梦魇之中。他善于用精练的笔触,用鲜明的大块色彩对比组织画面,刻画人物性格。而今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《红磨坊》、《芝加哥》等均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劳特雷克艺术作品的成就。
可以说,没有劳特雷克,红磨坊可能无法闻名于世,他让商样宣传的海报作品也能兼具艺术性,并成功将夜生活的欢乐场所形象化,牢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。至今,即使已过百年,红磨坊仍然是巴黎著名的观光景点之一,并成为许多电影、绘画等艺术创作的取材对象。这点,应归功于劳特累克传神的海报作品与画作之赐。
1901 年 9 月 9 日清晨,世纪末巴黎花街的记录者、“不世出的侏儒”、 “伟大的小男子”—劳特雷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。
在红磨坊的夜,美酒入喉,美人在侧,欢笑绕耳。你步履轻盈,罗袜的丝光随时沾上记忆旖旎的颜色,如梦似幻,恍若置身天堂……
长按二维码关注,获取更多内容~